美智庫發表中國火箭軍研究報告 部署方位梳理詳盡
文/rfa
美國空軍大學「中國航空航天研究所」 (China Aerospace Studies Institute )週一(10月24日)公佈了一份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組織結構的報告,詳細梳理了火箭軍的內部人事結構及在全國的部署情況。這份報告在此時出臺有何意義?對解讀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所作報告的軍事部分是否有所借鑑?
中共二十大專頁
中國航空航天研究所這份長達255頁的報告,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組織結構從高層的指揮系統到後勤的產品基地進行了詳盡的披露,具體信息包括基地地址、部隊主要功能、負責人的中英文姓名和部隊番號等等。報告中以樹狀圖顯示了火箭軍各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的照片、姓名和他們彼此的關係。報告還在中國地圖上標註出火箭軍在全國各地的部署情況。報告開頭甚至還特別說明了如何解讀部隊的番號。
報告最重要的信息
報告作者、中國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長馬偉寧(Brendan S. Mulvaney)告訴本臺,這確實是目前爲止公開發表的最具綜合性的有關火箭軍組織結構的報告,「這個報告全部基於公開信息,它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在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領導下的擴張給出了非常具體的信息。」
他強調,報告反映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2016年原先的二炮部隊升級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以及飛彈部隊的擴張和這支部隊掌管的飛彈數量、質量及類型的增長。
報告提到,火箭軍從1960年代開始研究遠程飛彈,在80年代開創性地開發了東風21型中程彈道飛彈,到近年又擁有了能力更強的東風26型紅外彈道飛彈和東風17型高超音速滑翔車。火箭軍的部隊也逐年擴充,1980年至2000年期間,中共二炮新成立了四個旅,到近年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擴張,2017年到2019年底,在短短三年內從29個旅增加到39個旅。
對於美國方面這麼重視研究中國火箭軍及其擁有的飛彈力量,身在臺灣的中國軍事問題專家亓樂義向本臺分析說,「彈道飛彈的突防能力是最強的,對美軍來說,相對的防禦難點最高,所以美軍很重視這一塊。」
近年來,中國飛彈技術發展迅速,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21年8月,國際媒體廣泛報道,中國試射了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高超音速飛彈,該飛彈繞地球飛行後,重新進入大氣層,最後僅錯開目標30公里。英國《金融時報》當時報道說,這則消息讓美國情報部門大喫一驚,他們不知道中國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但這枚試射的高超音速飛彈沒有命中目標似乎也顯示出中國在這方面技術還有待提高。亓樂義說,現在中國在高超音速飛彈方面是應用領先,但並不代表中國在技術上領先,「技術方面美國是領先的,只是中國在技術上過了一個最低的門檻,就讓裝備先出來了,就是先有。中國裝備發展有一個大的特點,就是先求有,再求精。」
他補充說,美國的軍事裝備所求的是先進性,就是出來的時候就比其他國家有一個代差。
美國軍方在今年7月宣佈,成功進行了兩款高超音速飛彈系統的試驗;很快,兩家國防承包商雷神公司(Raytheon Technologies)和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對外表示,兩家公司合作研發的「高超音速吸氣式概念武器」(HAWC)成功完成了第二次飛行試驗。而美國國防部也在當月宣稱,將撥款13億美元用於研發能更好追蹤高超音速飛彈的衛星。
報告的意義
這份關於中國火箭軍的報告在中共二十大剛剛結束的時候出臺,讓人聯想其可能的實際用途。
亓樂義說,這份報告主要是美國對中國火箭軍的靜態把握,實戰的情況則是動態的,「至於實際戰場的運用,那是另外一種,那是動態的及時情報,我們看不到,並且是機密性質的。」
他補充說,雖然基地是固定的,但在具體的戰術打擊過程中,每一個旅下面的發射陣地是不斷變化的;飛彈的發射陣地通常有好幾個,發射一次後,就要移動到另外一個陣地去。這部分的規律也都是機密。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軍方對火箭軍及其飛彈力量的重視體現在其戰略認知和規劃中。中國國防部網站今年9月發表了一篇題爲《關於創新發展軍事戰略指導》的文章,其中提到,現代戰爭強調運用精銳力量實施精確作戰,在防區外對全縱深目標進行中遠程精確打擊。
亓樂義認爲,中國軍隊現在非常強調這種防區外的中遠程精確打擊,飛彈的部署體現出了這一重點,「這個中遠程精準打擊就是包括現在的中程彈道飛彈,有東風21系列,東風26,以及東風17,這是最主要的,就是能震懾周邊,包括震懾到美國的第二島鏈。」
在剛剛閉幕的中共二十大上,習近平在所作的報告中提出,要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其中雖未直接涉及中國火箭軍的具體內容,但強調了堅持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亓樂義分析說,這些說法都體現出以習近平爲首的中共領導層對未來戰爭性質的判斷,也是其對未來戰爭準備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