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首次正式將中國列入「系統性挑戰」:觸角是否已伸入印太
文/BBC中文記者呂嘉鴻
在西班牙舉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又稱北約, NATO)年度峰會上周剛剛落幕。不出意外,俄羅斯因為發動侵略烏克蘭,成為北約此次峰會討論的首要焦點,30多個北約會員國共同簽署的一份新的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 ),正式將莫斯科視為頭號威脅。
但是,更引人矚目的是,這份更新的戰略文件今年首次將中國寫入戰略概念藍圖,報告稱中國為北約的「系統性挑戰」。這也是自去年北約峰會在聯合公報中提到北京為北約的系統性挑戰後,在今年進一步將此公報精神寫入戰略概念。
所謂「戰略概念」文件,是北約這個1949年成立的老牌西方軍事聯盟,接下來十年的核心任務及戰略藍圖。
針對北約的這份戰略概念文件,北京立即回應表達強烈抗議。中國駐歐盟使團抨擊這份文件充斥「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肆意攻擊抹黑中國」。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向BBC中文解釋,就其名稱而言,北約的地理覆蓋範圍集中在北大西洋。 但現在,北約在亞太地區開始與對中國有共同關切的國家有逐漸聯盟的跡象, 韓國今年首次參與北約峰會就是個例子。
孫韻在電郵回覆記者提問時稱,北約或者所謂的「西方」普遍認為中國是對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挑戰,而中國則是將自己視為引領「不同類型」的國際秩序的新興力量。她說:「 兩種觀點的衝突不可避免了。」
「現在西方國家已聯合起來與中國對抗,北約最新的戰略概念表明這個衝突領域是多方面的。」她補充說。
文件說了什麼?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今年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圍繞著如何與俄羅斯及其盟友抗衡的種種計劃。包含今年峰會,已經通過邀請瑞典和芬蘭歷史性地加入北約。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記者會說,北約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安全危機,各國領袖討論烏克蘭情勢時將俄羅斯視為安全威脅。但是,更引人矚目的是北約首次在戰略概念上,將中國正式列為是北約面臨的挑戰。
《紐約時報》分析,對北約這樣一個冷戰時期成立,對中國一直沒有特別關注的西方軍事同盟來說,此次首次將中國納入戰略概念,是個很大的轉變。分析稱,轉折點發生今年二月,俄羅斯軍隊入侵烏克蘭,但北京並沒有加入對莫斯科的全球譴責。
事實上,所謂「戰略概念」文件,是將北約未來約10年優先事項之概述。在2010年發佈的文件中,沒有提及中國,而且當時俄羅斯在該文件中還被稱為「合作伙伴」。
十年河東,2022年更新後的戰略概念文件,俄中兩國成為北約最為聚焦的兩個「威脅及挑戰」。
今年更新的戰略版本稱中國的「野心和脅迫政策」挑戰了北約的利益、安全與價值觀。
文件說,中俄之間不斷推進的戰略伙伴關係,以及雙方攜手進一步削弱「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企圖,「與北約價值觀和利益背道而馳」。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說,目睹中國對現代化軍力、長程導彈與核武的大力投資,並企圖控制電子通訊5G等重大的基礎設施時,必須考慮這些對北約安全所造成的後果。
據此,台灣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研究員陳亮智向BBC解釋,無論如何,此次北約峰會所提及的「新戰略概念」中,俄羅斯還是北約「最顯著且直接的威脅」,而北京作為北約構成「系統性的挑戰」,仍是第二目標。
陳亮智分析,據峰會提供的戰略概念文件,中國在宏觀上有挑戰北約的利益及安全等問題。北約認為,在軍事戰略上追求擴軍卻意圖不透明,在經濟上試圖控制關鍵技術與掌握供應鏈,製造「戰略依賴性」而塑造中國影響力,這些顯然與北約的利益與價值相違。
關於台灣問題,在這份概念文件中北約也抨擊中國對台灣的「霸凌」。陳亮智告訴BBC,從2021年起,在拜登政府推動下,北約開始將台海安全納入宣言,並屢屢批評中國崛起所造成的問題,「於是,將中國『挑戰』納入北約『新戰略概念』中,這是合理的發展,只是相對應俄羅斯,中國對北約仍相對為次要目標。」他說。
北京強烈反對
然而,對北京來說,則嚴厲抨擊北約此次峰會對中國的種種評論是無的放失。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表聲明稱堅決反對北約「戰略概念」文件,指摘該文件對中國「肆意攻擊抹黑」。「文件聲稱別國帶來挑戰,但實際上北約卻在各地製造麻煩。」
此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批評北約加強與亞太國家聯繫是所謂「搞拉幫結派『小圈子』」。他亦抨擊北約這份更新的「戰略概念」文件罔顧事實、顛倒黑白,中國表示強烈反對。
有許多分析稱,韓國首次出席北約峰會,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新西蘭(又譯紐西蘭)領導人都出席,顯示了北約在美國的鼓吹下,已將觸角延伸到印太地區。
譬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此次峰會在與日韓澳紐等北約伙伴會議的開場致辭中,除了批評中國與組織國家價值觀相異之外,他還強調北約因此需要團結並與想法相近的伙伴捍衛一同擁護的價值觀和自由。
北約觸角伸入印太?
陳亮智向記者分析,韓國首次受邀參加北約峰會,顯示出北約安全合作在地理範圍概念上擴大到了亞洲。
陳亮智解釋,主因是俄國入侵烏克蘭後,莫斯科與北京高度的「盟友」關係,顯示出俄中兩國分別對歐洲與亞洲的威脅。他認為,這也逐漸促成歐洲許多國家與部分亞洲國家關係越來越接近,其中韓國在這個新政治結盟的角色越來越被看見,這與新任總統尹錫悅的親美立場有關。
他說:「所以美韓峰會,『香格里拉對話』中的美日韓防長會議等,都可以看到韓國的角色。換言之,我認為在美國的鼓勵與協助下,首爾逐漸在抗中上越來越有份量。」
事實上,外界確實開始關注,自從尹錫悅上台後,韓國與中國關係是否開始產生質變,也開始分析,一直與中國關係不錯的紐西蘭,這次北約針對中國及印太安全議題的表態,是否也象徵印太地區的政治有所變動。
根據《彭博社》報導,紐西蘭不是北約成員,而是北約合作伙伴,但這次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獲邀參與北約峰會,她發表談話時特別提到中國。阿德恩表示,北京已經變得更加自信,且更有意欲挑戰國際規則和規範。她亦同時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舉動,強調國際規則的重要性。
但阿德恩對中國的評論亦隨即遭到北京批評。中國駐紐西蘭使館發出聲明稱:「我們注意到新西蘭方面在北約峰會上的有關發言,其中包含一些對中國的不實指責,聲稱中國『近年來越發咄咄逼人,更願意挑戰國際規則和規範』。對這一錯誤指責,中方表示遺憾。新方有關表態顯然無助於深化兩國互信,也有悖兩國為保持雙邊關係正確發展方向而付出的努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副總編輯吳詠紅評論稱,北約對抗中國的態勢,中國不可能不見,「相信也不會沒有預見。」她又說,日韓澳新領導人此次親赴西班牙與會,是對中國的清楚信號。她說:「當美國對中國圍堵的態勢成型時,日韓與歐盟與美國同一陣線,將是難以扭轉的結果。中國曾經希望通過經貿關係或戰略協作拉攏歐盟,事實證明,在中國與歐洲價值觀分歧的情況下,這很難實現。」
但吳詠虹仍認為即便這些勢必惡化中國的戰略處境,「但它不會只是中國一家的問題。若中美陷入陣營式的惡鬥,世界出現陣營式撕裂與失控,所有國家都將受損。」
無論如何,曾被法國總統馬克宏批評為「腦死」的北約,在莫斯科轟炸烏克蘭的戰火中似乎又復活過來,今年,它又將中國拉入未來北約10年的戰略挑戰。北約觸角擴張到亞洲,未來在亞太地區的行動,與中國的斡旋關係如何,勢必將繼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