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瑪斯」重塑俄烏之戰 美軍也想用它改變台海
文/鳳凰網軍事頻道特約作者 高數
本文要點:
1. 「海瑪斯」火箭炮現身烏克蘭3天後就奇襲俄第20集團軍指揮部得手,通過與「星鏈」系統協同作戰,俄軍在烏克蘭戰場將面對全新威脅,兩軍「安全距離」將增至70千米。
2. 俄軍缺乏精確制導武器與查打一體無人機,面對機動性很強的「海瑪斯」火箭炮,早期無法掌握即時動向,後期也難以精確摧毀。
3. 美國在台灣以「星鏈」與「海瑪斯」為核心的戰力佈局,遠早於烏克蘭,期望通過「海瑪斯」裝備的新型飛彈遲滯解放軍登陸,甚至威脅沿海基地與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
4. 中國的反衛星與對地精確打擊能力遠超俄羅斯,「星鏈+海瑪斯」的組合難以在台灣難達成奇襲效果,但若掉以輕心依舊可能遭受損失。
時至今日,俄烏戰爭爆發已超120天,這場原本計畫迅速結束的戰爭陷入泥潭,交戰雙方似乎將在無休止的拉鋸戰中陷入麻木。但面對西方對烏克蘭不斷升級的軍援,俄羅斯一直非常關注「海瑪斯」火箭炮的動向。值得警惕的是,「海瑪斯」同樣是現階段美國對台軍售的核心。結合一直在烏克蘭戰場時隱時現的「星鏈」系統,美軍新型陸基打擊體系逐漸浮出水面,同時遏制中俄的企圖相當明顯。
4輛「海瑪斯」20天擊敗俄羅斯?
6月26日淩晨,烏軍出動最新收到的「海瑪斯」突襲俄軍位於伊久姆的第20集團軍指揮部得手,造成指揮車、舟橋車輛損失,具體人員傷亡情況不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辦公室顧問阿雷斯托維奇在相關視頻中稱:我們擁有的4輛「海瑪斯」火箭炮可以改變戰局,但是需要一些毅力和耐心。4輛火箭炮應該可以擊中數百個俄羅斯目標,如果「海瑪斯」從一個點轉移到另一個點,那麼基輔將在 20天內擊敗俄羅斯!
「海瑪斯」火箭炮是美軍現役最新火箭炮系統,從外形上看,只是將M270火箭炮系統的1個火力模組集成在越野卡車底片上,以降低火力密度為代價,獲得了更高的機動部署能力。「海瑪斯」在使用火箭彈模組時,可發射6枚227毫米火箭彈,最大射程70千米,通過使用精確制導與飛行路線微調系統,打擊精度達到非制導火箭彈的15倍,射程具備提升至90千米潛力,本次突襲俄第20集團軍指揮部的戰果,應該屬於該彈藥。
當使用飛彈模組時,傳統方式可裝填1枚美國陸軍彈道飛彈(ATACMS),射程300千米。而在全新模式下,則能裝填2枚洛•馬公司最新研發的Prsm彈道飛彈。該彈現階段射程499千米,具備延申至1000千米潛力。除此之外,Prsm飛彈具備升級至高超音速武器潛力,並能對海上大型目標構成威脅。所有這些系統,具體到戰場上,全部集成在1輛卡車上。但這並非是俄羅斯忌憚「海瑪斯」火箭炮的全部原因。
「星鏈」引導「海瑪斯」重創俄軍
在俄軍攻打馬立波期間,大量現場視頻顯示,固守的烏軍及外國雇傭兵,大量使用「星鏈」系統終端進行偵察、通訊與武器引導。值得關注的是,自俄烏戰爭爆發伊始,俄軍就使用大量GPS干擾系統,曾經一度嚴重打擊依賴西方構建的烏軍戰略指揮系統。但隨後美國將「星鏈」系統引入戰場,並迅速以其為基礎為烏軍重建指揮體系。從馬立波的苦戰,以及大量「星鏈」終端出現來看,烏軍基於「星鏈」的新指揮系統是成功的。
現在回到「海瑪斯」成功突襲俄第20集團軍指揮部,俄軍如此重要的指揮目標,完全有可能早已被「星鏈」系統鎖定,但此前烏軍缺乏遠端打擊武器(俄軍或許也因此掉以輕心),僅有的「圓點」U飛彈因過於陳舊無法對俄軍構成威脅。但當「海瑪斯」火箭炮到貨後,使烏軍至少具備從70千米外,對俄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而且「海瑪斯」火箭炮的高機動性也使缺乏無人機的俄軍,很難對其進行迅速鎖定與反擊。
該戰例中還有一個點會讓俄軍非常警覺:這批4輛「海瑪斯」火箭炮於6月23日到貨,26日淩晨就已取得戰果。目前西方主要在基輔周邊向烏軍交付重武器,而烏軍取得本次戰果的伊久姆距基輔110千米左右。這意味著4輛「海瑪斯」在交付後,3天內在炮火連天、道路設施損毀嚴重的俄烏戰場機動超100千米,進入陣地後迅速從「星鏈」系統中獲得目標資訊後發起攻擊並得手。這種專業級操作,顯然不是經過簡單培訓的烏軍或雇傭兵能夠完成。
美國在台灣早已開始新戰力佈局
「星鏈」+「海瑪斯」+美軍親自操作,或許才是烏克蘭政府官員口中「20天內擊敗俄羅斯」的真正底氣。如果將「戰場」由烏克蘭切換至台海,這種模式不僅同樣存在,而且美國的佈局更久、威脅更大。早在2018年,台灣金寶集團就積極與SpaceX接觸,在2019年最終拿下基站訂單,且是亞洲唯一的合作夥伴,2021年相關產品量產。就在同一年,SpaceX表示「星鏈」系統最快將在2022年覆蓋韓日為核心的亞太區域。
早在2020年,美國就批准對台出售11套「海瑪斯」火箭炮,同時保留增至17套的選項。值得關注的是,今年5月2日,美國提議以「海瑪斯」替代原本計畫售台的M109A6榴彈炮。對此台灣專家認為「海瑪斯」主要負責打擊敵方縱深高價值目標,而M109A6則負責為前線部隊提供近距離的持續火力支援。兩者角色差異巨大,強行替換將導致台軍射擊指揮自動化程度短期內難以大幅提升,嚴重影響台軍方「防衛作戰的能力」。
站在美國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這種態度多少有點「給臉不要」。按照俄烏戰爭的最新經驗,弱勢一方無法依靠傳統火炮保障部隊固守陣地。海峽兩岸的軍力差距,遠大于俄烏雙方。美國這種替換方式,或許是希望「海瑪斯」能儘快進入台灣,結合「星鏈」系統的目標指示,短期內對解放軍可能登陸的灘頭陣地進行火力威脅,長期內以ATACMS與Prsm飛彈對大陸軍港,乃至航母構成威脅,通過不對稱作戰的方式,嘗試遲滯解放軍進攻。
美軍或直接操縱「海瑪斯」在台灣參戰
既然「海瑪斯」對入台有如此「好處」,為何台灣的表現如此消極呢?這就涉及到「海瑪斯」在烏克蘭戰場的最後一個問題:這批火箭炮究竟由誰來使用?相比在俄烏戰場的遮遮掩掩,美軍在台灣要囂張得多。美軍特種部隊來台灣「交流訪問」早已不是新聞。今年5月,台媒曝光稱,美國陸軍特種部隊ODA特遣分隊將負責培訓台軍特種部隊。美國《外交政策》雜誌還刊文特別點明,這些美軍在訓練台軍使用「美軍制式裝備」。
如果回顧西方戰前對烏軍援會發現,即使現在,能搜索到的資訊,主要是烏克蘭特種部隊在西方國家受訓。但俄烏開戰後,烏軍中卻出現不少「精銳部隊」,他們能熟練使用M777榴彈炮等重裝備、依靠西方情報支持(「星鏈」為主),頻繁精確打擊俄軍前線要害指揮機構,乃至擊沉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基於這種前車之鑒,掌握「星鏈」與「海瑪斯」這些「美軍制式裝備」顯然屬於美軍對台軍的訓練範疇。
現在回到剛才的問題,為何台灣會對「海瑪斯」入台表現消極呢?原因很簡單,這些「大殺器」很可能並不由台軍掌握。美軍能在烏克蘭戰場,以「雇傭兵」身份使用「海瑪斯」火箭炮攻擊俄軍,那麼美軍同樣能在台灣,以「教官」身份使用「海瑪斯」火箭炮對陣解放軍。兩者的共同點都在於美軍顯然不會聽命於當地政府,完全存在犧牲當地利益,自行發動攻擊,挑起衝突激化戰爭的可能性。在這一點上,台灣專家似乎比烏克蘭政府聰明一點。
「星鏈」+「海瑪斯」在台灣難以奏效
面對美國「星鏈」+「海瑪斯」+「美軍親自操作」的戰法,中國或許能比俄羅斯發起更有效的反制。去年中國與伊朗簽訂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協定》中寫明,中國北斗系統將為伊朗飛彈提供精確制導能力。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中國北斗系統能在戰時,即使面對來自美國的太空挑戰,依舊能為伊朗飛彈精確定位服務。簡而言之,美國敢在太空威脅中國的北斗系統,中國就能讓GPS癱瘓。這種太空威懾對「星鏈」系統同樣適用。
而具體到「海瑪斯」火箭炮,美軍使用該炮在烏克蘭或台灣作戰,還隱含一個顯著的風險:通過較強的戰場靈活性,隱藏在密集的民用設施內發起攻擊,而對方因擔心誤傷平民無法進行有效反擊。這種窘境時至今日依舊困擾著俄軍,但對解放軍卻難以奏效。首先,解放軍大量裝備,且捨得使用精確制飛彈藥。能夠在開戰初期,精確摧毀人員密集區域內的道路、橋樑、隧道,阻絕「海瑪斯」這類武器在這些區域內的部署與機動。
當「海瑪斯」這類武器身陷城區後,台灣全空域制空權也已被中國空軍掌握,中國強大、高效的無人機能對這些目標迅速進行查打消滅,同時能將對周邊民用目標的傷害降至最低。結合「星鏈」系統前期被中國壓制,乃至摧毀,即使「海瑪斯」部署到台灣,顯然無法取得俄烏戰場上那種「絕殺效果」,更重要的是1輛「海瑪斯」被摧毀,將預示著數十名美軍「教官」的傷亡。希望美軍能因「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結局三思而後行,不要盲目送人頭。
「星鏈+海瑪斯+美軍親自操作」的模式顯示,面對遏制中俄的需求,美國開始重視構建非對稱戰力,試圖以單一裝備給中俄兩國製造麻煩。雖然從某種程度來看,這預示著美國軍力的衰落。但俄軍第20集團軍被襲,以及「莫斯科」號沉沒的教訓顯示,只要掉以輕心,依舊會被突如其來的炮火炸得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