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歐洲也看到中國的脅迫」 美英首次高層會商 聯手應對台海危機

美國海軍公佈的照片顯示,英國皇家海軍「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加賀」號直升機航母一道參加「海上合作夥伴關係演習」。

文/美國之音薛小山

據英國媒體報導,美國近日與英國進行高級別閉門磋商,探討如何減少中國對台灣發動戰爭的機會,兩國並首次探討衝突應急計畫。有專家認為,台灣防衛的外部核心力量仍然是美國及其印太盟友,但歐洲夥伴的加入將有利於在戰爭中保障後勤補給和加大經濟制裁殺傷力,向中國發出有力的威懾信號。

《金融時報》4月30日引述消息人士報導,白宮印太協調員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美國國安會中國事務高級官員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3月初與英國代表就台灣問題舉行了一次會議,內容涵蓋英國如何跟台灣增加外交往來、提高在亞洲的威懾力,以及如果美國因台灣問題與中國發生戰爭,英國將扮演什麼角色。

台灣國防部3日晚間發佈消息稱,1架運-8反潛機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ADIZ),空軍派遣空中巡邏兵力應對、廣播驅離、防空飛彈追蹤監控。此外,包括中國航母「遼寧號」在內的八艘軍艦也於3日穿越宮古海峽前往西太平洋。

美國國務院週三(5月4日)回復美國之音關於美英磋商的詢問時稱,美國對台灣的承諾堅如磐石,對於中國在台灣海峽的單邊行動表示擔憂,並將繼續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國務院表示,美國支持歐洲國家擴大與台灣的非官方關係,將繼續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美國還對北京禁止從立陶宛進口以及含有立陶宛成分的美國和歐洲產品深表關切。

「美國也歡迎歐洲夥伴越來越多地關注和參與印太地區,並將與他們一起加強與台灣作為夥伴的合作,並強調兩岸穩定對更廣泛的地區穩定與繁榮的重要性。」

曾銳生:英國是美國在印太的傳統盟友

《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提及,拜登政府向盟友提供了一些之前被禁止分享給外國官員的有關台灣的情報。一位台灣高官表示,台北知道美國正在努力讓日本、澳大利亞之外的更多盟友參與其台灣規劃。

此外,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于4月28日表示,北約應該具備全球視野,確保台灣這樣的民主社會有能力保護自己。

曾擔任美國國防部中國事務主任的博斯科(Joseph Bosco)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增強了歐美大國捍衛民主價值、共同應對北京對台挑釁的緊迫感。

「(歐美國家)在烏克蘭危機中走到一起,提高了合作的警惕性。德國和法國遲遲沒有意識到來自俄羅斯的危險,更不用說來自中國的了,和他們打交道需要更長的時間,但我認為歐洲終於領略到:我們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和治理方式,這就是底線。歐洲也看到了這些底線正在受到的脅迫。」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院院長曾銳生(Steve Tsang)告訴美國之音,「在1950年代的台海危機,特別是第一次危機(1954-1955)中,英美兩國政府確實就如何處理台海危機交換了意見。由於英國是美國的親密盟友或者可以說是最親密的盟友,美國在台灣危機中尋求英國的合作或支持也就不足為奇。」

英國智庫地緣戰略理事會(Council on Geostrategy) 印太問題研究員鐘斯(Philip Shetler-Jones)回顧歷史指出,美國在印太區域尋求英國支援,冷戰時期已有先例。比如英國雖然在朝鮮半島沒有重要利益,出於反蘇的考慮支持美國的決議並且參加朝鮮戰爭;美國總統林登·詹森也曾敦促英國首相哈樂德·威爾遜首相加入越南戰爭。

在台灣問題上,鐘斯指出,雖然美國海軍的航母總數是皇家海軍的五倍,但在印太地區一次只有兩到三艘可以使用。英國可以提供的寶貴優勢包括一個與美國及其盟友(比如日本)相交互操作的航母打擊群。

麥瑞禮:英國痛思歷史,不會對中國綏靖

中國官媒央視環球電視網(CGTN)3日發佈評論稱,從柴契爾和雷根,到布雷爾和布希之間的聯動,英國總是在地緣政治事件上對美國亦步亦趨,美英軸心擁有帝國主義的紐帶,有損台海和平。

前英國駐台代表麥瑞禮(Michael Reilly)認為,英美磋商是拜登政府為重建和盟友的關係、防止台灣受到國際孤立的廣泛努力的一部分,而英國會獨立制定相關政策。

「我不認為現在的台海緊張局勢可以和二十五年前相比。這些會談是關於印太地區的更廣泛討論的一部分,美國越來越擔心台灣日益受到國際孤立。我不認為美國正在積極尋求合作,美國只是想讓英國瞭解自己的計畫,並確保英國得到充分的簡報,以制定英國的相關策略。」

他對美國之音分析說,英國並不反對中國崛起,但許多歐洲政界人士如今更願意公開發言支持台灣,主要是因為目睹中國在新疆、香港、南中國海等地實施了侵蝕民主、自由和人權的諸多暴行,並試圖將威權模式和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世界其他地區。

去年3月,在英國政府公開的一份國防與外交戰略報告《競爭時代的全球化英國》(Global Britain in a Competitive Age)中,提出「向印太傾斜」的政策框架。麥瑞禮表示,由於英國經濟受到疫情衝擊、軍費消耗大等多重阻力,目前該政策的效果是宣傳說辭大於實質行動。

外交政策研究所亞洲專案主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戴傑(Jacques deLisle)認為,英國是最有能力向印太投送兵力的歐洲國家之一,但是台灣安全的主要外部保障者還是美國,以及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甚至韓國。

「台海應急方案最終主要取決於美國的軍力和意願。我不認為這次會議會產生什麼質變,它更像是一種有軍事支援的政治信號,而不會真正改變部署(在台海的軍事)能力。」 戴傑說。

但是,前英國駐台代表麥瑞禮強調,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英國不會對台灣可能面臨的入侵袖手旁觀。

他指出,儘管英美在五十年代就台灣的政治身份存在分歧,但雙方存在支持全球民主自由的共同利益。

「我們現在談的是類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基本就是中國無端入侵台灣。我認為英國會願意實施同樣的制裁。人們意識到有時必須採取艱難的決定,起身抵抗國際侵略。在英國仍然有一個非常強烈的論點,即英國在二戰全面爆發前太急於姑息希特勒。英國人非常不願意看到英國在類似情況下被指控為綏靖。我認為,即使要付出一些經濟成本,英國也願意採取強硬和果斷的行動。」

中共一旦犯台,英國能做什麼?

1950年韓戰爆發之後,英國曾派遣海軍和陸軍支援美國作戰,還帶動了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等英聯邦國家加入聯合國軍。

不過,麥瑞禮指出,英國在亞洲地區的軍力部署逐步衰退,和韓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比如英國海軍五十年代在遠東還擁有強大的艦隊,但過去五十多年來一直將防務重心聚集在歐洲地區。

據《日經亞洲》週三報導,美國五角大廈最新的一份檔顯示,美軍在亞洲缺乏足夠的後勤能力,無法在該地區發生武裝衝突時補充燃料和重新武裝。

報導指出,如果台海爆發武裝衝突,解放軍可能會尋求阻止美軍進入第二島鏈以外的地區。為美軍補給的運輸機和油輪都可能會受到中國的攻擊。

麥瑞禮認為,雖然英國難以在台海戰爭中實行直接迅速的軍事介入,但可以提供後勤支援和軍事掩護。

「英國在印太地區真正的軍事接觸已經基本消失,所以如果台灣發生衝突,英國無法迅速做出反應,即使英國有這樣的政治意願,將艦艇、部隊和裝備送入戰區也需要數周時間。英國可以做的而且美國可能首先要求的,就是為美國軍隊在歐洲提供更多掩護。美國可能希望從歐洲重新部署軍力到亞洲。如果台海衝突曠日持久,我認為美國可能會向英國尋求後勤支持。」

他說,英國最有可能的回應是祭出經濟制裁,「但美國肯定會尋求的,而且我認為英國肯定樂意提供的,就是外交和經濟支援,比如支援制裁中國。」

華盛頓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國專案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也持類似看法,她告訴美國之音,英國不大可能在應急計畫中扮演主要角色,但可以在和平時期表達對維護台海和平的強烈興趣,以及和美國就未來制裁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工具進行協調。

然而,美國退役海軍中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布拉德福德(John Bradford)對美國之音表示,雖然美國不會期望歐洲軍隊為台海軍事行動做出貢獻,並且也承認歐洲夥伴不太可能通過公開承諾這樣做來對抗中國,但美國肯定希望在這種假設的衝突中獲得軍事援助。

布拉德福德認為,歐美就台灣問題進行涉及軍事的磋商,有助於「為更順利地實施此類合作奠定基礎,最大限度地減少在台海危機期間才交換意見和制定計劃的需要。」

對此,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曾銳生(Steve Tsang)承認,英國最有效的干預仍然是增強對中國經濟制裁的可信度,嚇阻中國犯台,但同時也可以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在印太司令部之外回填(backfill)美國的軍事義務,以便美國重新部署其他區域的軍力,以加強印太司令部的力量。第二,提供在持續衝突中可能耗盡的彈藥。第三,帶頭協調外交努力,以鞏固對美國立場的支持,其中可能包括對中國的協同制裁。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周日接受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專訪時指出,歐洲近期對台海和平的關注顯著提升。他還重申,「保衛台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自助者得人助,將與理念相近國家共同攜手合作。」

連結:“欧洲也看到中国的胁迫” 美英首次高层会商 联手应对台海危机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