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選擇「生活正常化」與「動態清零」共存的防疫路線?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儘管感染人數居高不下,上海至今仍未封城,而是採用分區封鎖、大規模核酸檢測加上抗原自檢等管控方式。上海目前的措施,是否能成為中國之後防疫路線的借鏡?
中國國家衛健委週六(3月26日)發布的疫情最新情況顯示,3月25日中國大陸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35例,其中本土病例1280例,多數來自「重災區」吉林。當日新增本土無症狀感染者4430例,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是上海2231例、吉林1374例和河北184例。
無症狀者比例高
其中,曾在過去被視為抗疫「模範生」的上海,在這一波奧密克戎感染潮之下,也受到極大影響。上海市衛健委有關方面本週表示,當前上海面臨著「常態化防控以來疫情形勢最為嚴峻複雜的挑戰」。
衛生官員解釋,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2亞型有隱匿性強、臨床症狀不典型等特點;而此次感染者絕大多數都已經完整接種過疫苗,免疫力增強,使得目前感染者中「無症狀」比例較高。此外,本輪感染者以抵抗力較強的中青年為主,再加上密集的區域網格化核酸篩查,都會使得無症狀者較容易被發現。
「不僅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
儘管確診和無症狀通報人數不斷上升,上海至今未實行強硬的封城手段。近日網路上曾出現「上海要封城」的傳聞,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隨即澄清「傳言不屬實」。在本週六(3月26日)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將目前該市採用的管控方式稱為「上海的一種探索」:對個別街區進行48小時的滾動封鎖,以及大規模核酸檢測加上抗原自檢。
吳凡稱,「這種探索可以說也是被逼出來的」,以應對病毒的快速傳播和上海本身的城市特點。他指出,上海這個城市承載了不僅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還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全球經濟當中承載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因此不能輕易封城。吳凡提到,如果「這個城市停下來,東海上就會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國際貨輪,就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和全球的經濟。」
擴大發放抗原檢測試劑
上海和吉林兩地的衛生單位最近都宣佈,將擴大發放可供市民自我檢測的抗原檢測試劑盒。截至目前,吉林省已累計調撥抗原檢測試劑盒四千多萬人份。中國當局直至今年三月才決定放行新冠抗原的快速自測,一些專家在過去曾稱,除非中國漸漸拋棄清零政策,不然恐怕不會大規模核准使用抗原快篩。
儘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3月17日仍表示,中國仍將堅持「動態清零」的防疫政策,但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3月15日最新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已經能看到許多放寬管控的訊號,包含不再要求輕症病人前往定點醫院治療、解除隔離後僅需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等。
正常生活或動態清零?
中國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3月24日在個人微博寫到:「維持生活正常化應該放到跟動態清零同樣重要的位置」。他指出:「新藥已經落地,疫苗三針加強有效,核酸快速精準篩查有望跑過病毒,全國各地開始未雨綢繆,籌建後備隔離點醫院。」他也提到上海目前的防疫,「不搞一刀切,希望在盡量無疏漏篩查的同時能夠最小化影響生活,肯定是非常不容易,也難免會不順利,但也正顯示了我們絕不肯走抗疫回頭路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