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拒稱俄軍對烏克蘭「入侵」 ?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俄羅斯總統普丁2月24日破曉宣佈對烏克蘭展開「特殊軍事行動」後,相較西方接連回應並譴責,中國直到下午才鬆口表示,拒絕外媒稱呼俄羅斯的行動為「入侵」。北京為何這樣說?專家向德國之聲分析北京立場。
僵持數月的俄烏危機週四(2月24日)出現突破性轉折。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破曉時,無預警透過全國直播演講表示,已授權俄軍向烏克蘭進行「特殊軍事行動」。隨後,烏克蘭東面、南面、北面都遭到俄羅斯攻擊,基輔多地傳出爆炸。俄烏交鋒狀況持續白熱化。
相較於美國、德國、歐盟等西方國家陸續回應譴責,並稱要召開緊急會議,研議制裁,中國態度則相對低調沉默,官方直到24日下午才針對俄軍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做出發言。
根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每日例行發佈會上,拒絕一名外國記者將俄羅斯的對烏行動描述為「入侵」的說法,同時呼籲「參與烏克蘭局勢的所有各方保持克制」。
中國為何拒絕稱呼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為「入侵」?有學者認為,中國謹慎發言是為了留有詮釋空間,北京還需等待一段時間來評估俄羅斯的行動。
避免造成「一中原則」潛在威脅
台灣中山大學亞太事務英語學程兼任助理教授林穎佑告訴德國之聲,中國外交部的說法謹慎曖昧,是為了保有詮釋空間,不能直接解讀成是「中國站在俄羅斯這一邊」。因為中國的說法是——俄羅斯的對烏行動不是「入侵」,但也沒有進一步說明,那這樣的行動到底是什麼。
在清晨的關鍵談話中,普丁強調,俄羅斯採取行動是因為北約進一步東擴,以及使用烏克蘭的領土,令人「無法接受」。普丁稱,俄羅斯要替烏克蘭「去武裝化與去納粹化」。
此前,普丁已經承認烏東由叛軍控制的兩個分頓涅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hansk)獨立。林穎佑說,「俄羅斯認為自己(的軍事行動)是在保護烏東的親俄人士或俄羅斯人。」
他認為,理論上「中國應該要譴責俄羅斯干涉其他國家內政」,因為中國不會樂見俄羅斯「保護烏東親俄人士或俄羅斯人」或「去法西斯化」這樣的說詞,未來可能被中國所稱的「境外勢力」複製挪用在新疆、西藏甚至台灣上,對所謂的「一中原則」造成威脅。
林穎佑補充:「(中國)措辭還是很謹慎,可能中國外交部也還在頭痛要怎麼詮釋這樣的行為。」
中俄關係近來被認為有愈來愈密切的跡象。2月初,中俄一份聯合聲明中,俄羅斯重申並承諾「俄方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同時,向來對俄烏危機小心發言的中國,也首次明確與俄羅斯一致表達對北約東擴的反對。
上週末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曾表示:「西方國家應該思考一下,北約繼續東擴是否可以帶來更多安全。」
林穎佑說,在俄烏狀態還不明朗的時候,(中國也)不太敢說什麼,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寧願比較慢(回應)、打安全牌」,也不願意失言落人把柄,畢竟「講不好可能以後會變成其他國家,或是對中國政策有意見的國家、組織、人事」發動輿論攻勢的題材。
俄羅斯「合理推諉」 中國小心平衡
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迪則認為,關鍵在於似是而非的「合理推諉」(plausible deniability)。俄羅斯稱「對烏東所謂的軍事入侵,為『維和行動』」,這樣合理推諉的理由,其實北京也未必認同,但由於中國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來評估俄羅斯的行動,也只能以模糊的說詞來回應,並先專注於繼續批評西方國家。
宋文迪向德國之聲說,「中國正試圖在這種情況下找到一個平衡,它既不希望被看做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幫兇,同時也不想與俄羅斯拉得太遠,以至於未來失去俄羅斯的潛在支持。」並補充:「國際局勢順風時,由於西方掌握了主要國際體系,中國還是會想要與西方來往,但同時也不會想要失去俄羅斯這個『保險』」。
輿論關注台海局勢
俄烏局勢惡化延燒當下,中國官媒及媒體也即時更新烏克蘭當地狀況,社群網路上的輿論亦高度關切,關於俄羅斯揮兵烏克蘭的各種相關詞條,短時間內衝上微博熱搜。
截至週四(24日)傍晚,「關注俄烏局勢最新進展」的熱搜話題已經衝破15.3億次閱讀量。
針對俄烏局勢,有中國網友說是「見證歷史」,同時也有許多輿論提到台灣。一名網友就表示:「這感覺就算是俄羅斯拿下烏克蘭,北約也不會出手,現在會不會是解放台灣的大好時機?」
台灣社會則出現有關中國會否趁勢出兵台灣的討論。台灣總統蔡英文針對俄烏情勢日前已指示國防部做好軍事整備,台灣國防部週四(24日)表示,三軍戰備部隊保持高度警戒,嚴密監控台海周邊狀況及軍事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