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為導讀】在唐鳳看不見的高空裡 多的是烏克蘭不知道的事
為/多維新聞祁賓鴻
11月16日習拜會後,中美進入乍暖還寒的衝突管控期。面對顯見矛盾,雙方致力避免分歧無限擴大,但在長期的戰略對抗上,中美又各自籌謀布局,為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準備。
在此期間,東西兩側事件,成了地緣震盪的前奏。首先,是11月上旬起綿延至今的烏東風雲,在俄羅斯派遣17萬大軍壓境後,北約與美國終於被迫正視此處煙硝,在12月7日舉行了線上「普拜會」,就烏克蘭局勢展開雙邊會談。然而有別於習拜會的深水靜流,普拜會滿是劍拔弩張的較勁,一邊是拜登(Joe Biden)手握「經濟制裁」的恫嚇大棒,一邊是普京(Vladimir Putin)要求「北約不東擴」的強硬姿態。截至今日,烏東的緊張態勢仍在持續。
第二重博弈,則是中美愈發頻繁過招的「台灣牌」。自11月24日,美方公布台灣獲邀與會起,戰線延燒便日漸炙熱。美國明顯有意借此挑釁北京,卻又不願過早自揭牌底,故而竭力控制台灣自主炒作的力道,包括不讓蔡英文作為代表與會、中斷唐鳳偷襲「一中一台」暗示的視訊畫面;但與此同時,華盛頓又煽動立陶宛下場共玩台灣牌,致使後者不僅未在「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傷口上止血,還高調宣布撤出駐華使團,中立關係由此跌至最新低谷。
而北京同樣不甘示弱。其表面看似按兵不動,實則趁各方關注宏都拉斯對台邦交時,聲東擊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牽手」尼加拉瓜,並在峰會召開當天公布此訊,暴露傳統「美國後院」不再唯美是從的現實,民主峰會由此開得烏雲密布;此外原本受邀與會的巴基斯坦,也在12月9日峰會召開前幾小時,表態婉拒出席,中國因素無疑是箇中關鍵。
12月16日,南韓以「考量兩岸關係各層面」為由,臨時取消唐鳳在「2021第4次工業革命全球政策會議」的線上演講資格,顯然受到中美博弈、唐鳳於民主峰會偷渡「一中一台」等因素影響,結果自是引發台外交部的嚴正抗議。
從烏克蘭緊張到唐鳳屢屢被拒,多起事件看似無所關聯,實則折射了變局下的各方角力與布局。
美國的地緣雙線佈局
首先,對美國而言,其左右開弓、與中俄同時博弈,為的便是通過東西地緣布局,鞏固自身霸權體系,儘管過程發展無法盡如人意。
在烏克蘭一側,美國與北約陷入尷尬兩難。過去其以「脫俄入歐」為餌,助長烏國內部親歐派的政治聲量,竭力炒作「加入北約」議題。原本是要藉此牽制俄羅斯,使其在國界邊緣如坐針氈;卻沒想到用力過猛、弄巧成拙,反而引來克里姆林宮的強烈反擊,於2014年揮軍收回克里米亞,連帶致使烏東兩處爆發獨立內戰,烏克蘭的分裂由此勢不可擋。
然而見此亂局,北約與美國皆未提供實質援助,反是進一步榨乾烏克蘭的剩餘價值,持續炒作「加入北約」的輿論行情,並以「克里米亞危機」之名,對俄羅斯施加經濟制裁。2021年3月,烏克蘭政府主動派兵逼近烏東,卻沒等到北約的軍事加碼,而是招來俄羅斯的陳兵對峙,美國反應一如既往,先是佯裝關切、譴責俄羅斯,又在管控情勢的考量下,反覆釋放「烏克蘭暫不加入北約」的訊號,希望把握局勢主導權。往復之間,烏克蘭的國家尊嚴蕩然無存。
面對兩岸議題,華盛頓亦是類似心態,既要台灣充當地緣馬前卒,又不容許其有片刻戰略自主。從早年的蔣家政權、「跨界天王」李登輝,到政黨輪替後的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歷任台灣領導人皆須通過美國「面試」,方能穩坐權力高位。2020年總統大選中,擊倒韓國瑜的關鍵之一,便是天外飛來的「王立強共諜案」,其看似由澳方出手捏造,實則暗藏美方授意,以便在干預選舉過程外,傳遞「服從美國」的政治威嚇;此外馬英九、蔡英文先後開放美國含萊肉品進口,亦為此理。
而美國長期干預台灣內政結果,便是讓諸多政客有了「親美」尚方寶劍,得以在島內胡亂舞弄,更以此為反中的地緣靠山,持續配合華盛頓奏響的樂音起舞。然其命運也恰似烏克蘭,若在銜命行動外,有了自作主張的任性舉措,結局往往不是美國的馳援與背書,而是毫不留情的冷眼與羞辱,更何況是中國實力大幅崛起的今日,美國已難如過往般隨心所欲,唐鳳演講事件便是典型案例。
此次民主峰會美國雖邀台灣參與,卻無意在此議題過度刺激北京,故僅允許台灣派遣政治色彩較淡的政委唐鳳出席。然而民進黨政府為替「親美抗中」大內宣服務,竟不惜在美方確認講稿與投影片內容後,貿然偷渡暗含「一中一台」的影射元素,欲在生米煮成熟飯、造成既成事實後,營造「美國替台背書」的政治氛圍,結果反遭美方無情打臉,直接被以「技術問題」中斷畫面。南韓臨時取消唐鳳演講資格,想必也是美方默許之果,以免台灣故技重施、節外生枝。
從「牽制」到「誘打」
然而,美國雖在烏克蘭與台灣同現戰略調整疲態,卻不意味其有意自棄籌碼。
在烏東一側,美國確實由牽制俄羅斯的從容有餘,落入了進退維谷的窘境,畢竟克里姆林宮不惜派遣大軍前來,美國與北約卻除了經濟制裁、口頭譴責外,便無顯著動作。12月7日普拜會上,俄羅斯應是要求美方與北約明文出具兩大承諾:第一,烏克蘭永無成為北約成員國的可能;第二,北約與美方將不會在烏克蘭部署長程飛彈。前者意在阻止北約持續東擴,後者則為瓦解「刺蝟戰術」部署,免去俄羅斯長年芒刺在背的恐懼。
而拜登不論是否在會上口頭承諾普京,或與俄方達成些許默契與共識,眼下似乎都無明文出具保證的可能,北約亦然。關鍵原因便是:美國深知俄羅斯醉翁之意不在酒,佯裝軍事入侵烏克蘭不過是喊價過程,其真正目的,在於美國與北約的明文退出,故烏克蘭尚未全然淪為棄子,即便克里米亞危機發生後,烏克蘭的棋子光環已然褪色,美國也承受國際一片「冷血負心漢」罵名,卻仍想讓烏克蘭發揮最後價值,即由早年的戰略牽制,化為當今的誘打香餌,讓其與俄羅斯為內戰長期衝突,好將克里姆林宮鎖在此處。
而要操作此般策略,便需精細的戰略調控。美國一方面不能明文阻斷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可能,以免烏國親俄派再起;一方面又要避免自己被捲入其中,故要屢屢釋出「北約暫不東擴」的訊號,甚至藉由普拜會與普京虛與尾蛇。種種排布,皆為美國霸權下沉過程內,無可避免的戰略調整,如此雖終歸是為國家利益服務,卻無疑會減損美國的戰略影響力。畢竟各國長年旁觀,不可能對美國目的一無所知,亦能感知美國今時不同往日的力不從心。
台海局勢也是這般道理。美國如今大力炒作台灣牌,同樣是因在中美博亦過程中,感到北京後來居上的迅猛,故而劍走偏鋒,加碼投注台灣的籌碼力道,以將北京牢牢鎖在此處。為此其須大幅拉升兩岸衝突可能,亦要避免衝突過早爆發,形同繃到最緊的弓上之弦,將射未射。在此過程中,美國同樣套用馴化烏克蘭的調教技倆,一方面大玩戰略模糊,不明文棄台,削減島內統派、反獨陣營的政治能量;一方面又要避免台海戰爭波及自身,故而炒作毒蛙戰略、刺蝟島等遠距提案,甚至不惜拉上日本,炮製「台海有事、日本協防」的戰略可能。
美國或許原本如此構想:若俄羅斯打破平衡、揮軍入烏,即便美國面子受損,這也不過是過氣強國與舊時附庸的「私仇」,結局仍是俄烏彼此內耗,雖說西歐各國可能對美失望,東歐與波羅地海卻有高機率在同仇敵愾下,對美展示高度忠誠;台海戰火一旦打響,美國即便威信受損,也要先讓台日與解放軍彼此消耗,再趁機炒作「中國威脅論」,發起對華禁運或圍堵,重挫其改革開放至今的經濟成就。至於台灣最終歸屬、成本損害,便不是白宮的考量重點。在此脈絡下,台烏兩枚棋子,美國自然是能用多久便用多久,即便不慎玩壞,其也不是毫無準備。
然而台灣與烏克蘭仍有些許不同,俄羅斯看似強悍,實則沒有軍事併吞烏克蘭全境之必要,如今之所以陳兵邊界,不過是要美國一個明文保證,同時意在恫嚇烏國親歐派;然而北京對台具有完整的領土與主權要求,更比俄羅斯國力強盛、籌碼豐厚,若要動手,絕不會僅在金馬離島發動台版克里米亞事件,而是有高機率一推到底,直搗黃龍。
而國際時局風雲變幻,美國霸權頹勢漸顯,中俄的戰略協作又來到全新高峰,美國雖然機關算盡,卻難保不在台烏兩側雙雙落空:烏克蘭親俄派勢力遠大於台灣島內統派,如若親歐派有朝一日失勢,俄烏兩國自會有其他方式談妥衝突,邊境陳兵問題自能得解,中國也或許能充當雙方「新和事佬」;台海衝突確有爆發可能,但台日共抗解放軍的情景或許不會發生,一來日方慣於明哲保身,二來台軍戰力羸弱,萬一硝煙初起便舉白旗投降,外界自也無軍事介入的理由。
台烏千里之遙,卻共載了國際變局下的樞紐命運。而時間究竟對中美俄何方更有利,端賴各方耕耘布局,機會只給準備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