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崑義:「合統」是武統與和統之外的另一個選項
文/美國之音陳筠
「反獨促統」是中共對台政策方針,在「武統」與「和統」兩個極端中間,也有人提出「智統」、「逼統」與「融合發展」。最新一種說法則是「合作性統一」的「合統」。美國之音最近專訪了主張「合統」的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他表示,兩岸不見得馬上要變成一個國家,但可以試著從一些無關乎政治的領域展開合作,不要凡事敵我相對,作為兩岸關係正向發展的起點。文中採訪所談只代表王崑義個人的觀點。
台灣陸委會日前的「兩岸關係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報告指出,中共以「反獨促融、反外部勢力干涉」為對台工作重點,並加大對台政軍施壓。
台灣國防部8月31日公佈的「110年(2021年)中共軍力報告書」,指共軍在渡海登陸方面加速提升對台「立體登陸」的作戰能量,意指傳統登陸外,可能包括空降、機降等新興方式,顯示中共從不放棄武力犯台。
2020年初起,中國涉台圈充斥著武統言論,並在蔡英文總統連任後達到最高峰,連「鴿派」學者也在中國媒體環球時報發表「台灣被統一正在加速」的言論。
但今年3月25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到福建視察,指示要「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此後,「融合發展」變成兩岸關係的新名詞,不少有關「融合發展」的研討會召開,以「融合發展」為主題的評論文章發表在中國和香港的媒體上宣傳。7月1日中共百年党慶,習近平「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談話,為中共對台政策定調,鷹派噤聲。
和統定調 武統公開場合沒有聲音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在今年7月29日、30日以視訊方式參加在廣西南寧舉行的「2021年兩岸關係研討會」時就觀察到,與會的上百名中國學者仍保持以「反獨促統」為主基調,「武統」在公開會議裡幾乎消聲匿跡,只有一位廈門大學台研院教授表示「不排斥武統」,但並沒有其他人附和。
王崑義在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這一次的情況,反獨反而是主力,促統的聲音倒是沒有那麼強烈,因為大家可能也知道在民進黨執政之下,促統不見得討好,所以最重要就是說,對於美國跟台灣的關係希望能從一個反獨的角色裡面切進去。這次的研討會裡面,感覺現在反獨是他們的主旋律就是了,而且反獨以前就是反獨而已,這次是把反獨跟外國干預、就是跟美國的干預結連在一起,特別強烈。」
事實上,在時間可能會拖得很長的「和統」和代價可能會付出太高的「武統」兩個極端之間,還有其他解決兩岸關係的手段此前曾被提出討論。例如上海台研所副所長倪永傑在去年底曾提出「智統」,意即文明統一,包括三部分:一是制定新憲法,按照「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完成統一;二是採取軍事、外交、法律等手段定向、定點、定時打擊、清剿台獨勢力;三是中國與外國反華勢力的較量持續進行,當中國統一的正能量足以阻擋反華勢力的負能量時,統一就會水到渠成。
不過,王崑義認為,「智統」讓台灣只能處於被動的「被統一」,而且方法上也有些不現實。例如「制定新憲法」這一項,雖然台獨人士希望為台灣「制定新憲法」,但是台獨的憲法目的跟統一背道而馳,所以兩岸若想共同「制定新憲法」,光吵架就吵不完,所以先求制憲再談統一,顯然不切實際。
智統與逼統
另一種方案是「逼統」。今年5月底,中國一個軍方網站「昆侖策」發表了一篇題為「逼統:大陸統一台灣第3種方式!」的文章,內容講述在不放棄武力統一且在對台灣實行武統之前,對台灣實施政治、經濟、貿易、民生、金融、外交、文化、教育、科技、旅遊、財產、身份、法律、職業生涯、宣佈黑名單、封鎖海峽、佔領外島等一系列的、組合的、綜合的手段,逼迫台灣當局與大陸實現統一。
對於「逼統」的方案,王崑義認為,這種以高壓手段逼迫台灣與大陸統一的做法,不會被台灣所接受。
他說:「現在兩岸之間,其實你要談武統,大家不喜歡,而且也不願意,因為這個會毀掉台灣的所有。你要談和平統一又沒有策略。當然,大陸的學者也很努力在談一些什麼北平模式啦,然後智統,還有人說要逼統。用這麼多統,基本上這些多多少少都還是有一些軍事壓迫的那種味道存在,所以它會形成這種台灣還是被逼的、壓迫到非跟它統一不可的這樣的一個方式。」
但是,王崑義說,如果從合作性的角度來看,兩岸其實可以合作的範圍很大。因此,他把國際社會「合作性安全」的概念轉移到兩岸關係上,在「2021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提出「合作性統一」的「合統」,作為另一種思考。
他說,冷戰結束後,軍事安全的需求降低,各方開始提出各種其他方面的安全概念。例如,加拿大前外長克拉克(Joe Clark)199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中提出了「合作性安全」說法。這個概念是指在沒有特定藍圖、計畫與組織下,以一種非正式途徑、彈性漸進及結果取向的方式,逐步建構亞太安全體系。
王崑義說,從過去「合作性安全」理念在亞太地區推動的過程來看,「合作性安全」強調在建立安全對話習慣與管道的核心精神下,只要能促進亞太區域安全體系的穩定發展,任何形式的安排都應積極加以促成。這一務實的理念讓非官方的協商模式在落實「合作性安全」時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就是由學界、民間團體及以私人身分出席的政府代表,透過非正式的機制共同協商亞太安全問題。
「合統」可從三方面著手
王崑義表示,「合作性統一」可以從三方面著手,兩岸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尋求合作,比經濟發展上的較量,要更具人道主義。
他說:「比如說災難性的合作,從四川震災,然後台灣的火車災難,還有最近的鄭州水災,蔡英文、賴清德還有蘇貞昌都有發文關懷對方,國台辦也說感謝台灣各界的關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互動。所以災難之間的合作、救援的合作,這是可以開展的,這是一個。」
第二個,是基礎建設的合作。王崑義表示,中國近年來在高鐵、高速公路還有跨海大橋等基礎建設上都有不錯的發展,像是福州到平潭鐵公路兩用的「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已經開通,全球海拔最高的京藏高速公路也已部分通車。台灣的鐵路建設與管理則幾乎還停滯在1970年代鐵路電氣化的「十大建設」時代,今年4月太魯閣號事故導致49人罹難還殷鑒不遠。即使台灣高鐵也是使用日本上個世紀的技術,近來沒有新的發展。他說,如果未來台灣高鐵想延伸至宜蘭或花連、台東,依台灣過去經驗一定是找日本建築師來協助規劃,「但如果中國有比較好的技術,為什麼不能連結?」
他說:「(中日)雙方面引進來去做當然也可以,並不因為說它是中資就一定要非要排斥不可。你以取別人之長來建構自己之短,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合作性專案。這個東西都不需要預設九二共識或一中原則為前題,就是多做少說,這是一個。」
王崑義表示,第三個可以合作的領域是半導體晶片。他說,半導體是台灣的強項,台灣掌控了全球65%的晶片製造,中國只有5%。台灣有高水準的技術,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台灣可以建構類似大中華圈的晶片供應鏈,而不見得只做美國的供應鏈而已,兩岸可以彼此互利。
王崑義說,雖然很多人會質疑台灣的尖端科技怎麼可以拿去給中國模仿「山寨」,但他表示:「這個東西就是又是回到一個敵對的思維,才會不給你(中國)。現在是講合作性的思維,合作性為什麼推到(延伸達到)統一,就是大家都有都受惠,那這個很自然就達到這種統合的目標。現在你把它反過來就是說,兩岸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不見得變成一個國家,但是可以和平共處,然後在某些領域裡面,大家都可以合作,這才是合作性安全的一個思維。」
王崑義表示,不論是融合發展,還是合作性統一,都不宜過度解讀為兩岸馬上就要統一融合,這是階段性的,目的是讓兩岸越來越親近。他強調,這不是哪一個黨派執政的問題,而是一個國家政策的問題,不管誰來執政,都應該要維繫兩岸的和平與穩定,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