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狼國師」奉旨宣教,習近平會放棄戰狼外交?
文/美國之音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5月31日主持政治局會議,指示外宣和媒體要把握好語調、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有分析認為,習近平的這番說法,或表明他對中共戰狼外交官和戰狼式大外宣的不滿。但與此同時,習近平邀請國內著名鷹派學者、有「戰狼國師」之稱的張維為講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媒體廣泛引用張維為的話表示,對誤讀中國者,「該出手就出手,該調侃就調侃,該當頭棒喝就當頭棒喝,該和風細雨就和風細雨」。
張維為奉旨講述如何傳播中國聲音,為何戰狼姿態不改?如果習近平不滿戰狼外交,為何又奉戰狼學者為國師?中國外宣會扭轉其戰狼立場嗎?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表示,中央政治局開有關中國外宣的學習會,反映出中共高層意識到中國外宣系統存在問題,並沒有講好中國故事。
他說:「政治局開這樣的會當然是針對中國外宣存在的問題。中國外宣系統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回應西方的攻擊,無法主導和設置議題,也講不好中國故事。政治局這樣層次的會議不可能僅僅是為了糾正某一部門的一些做法。舉個簡單的例子,像英國出現變異病毒,蔓延全球。法國80%的新增感染都是英國的變異病毒。但中國的宣傳部門就不會質疑是不是英國不透明導致的?還是法國政府無能導致的?當有事件發生的時候,它沒有辦法去進行議題的設置。因此我的理解,政治局會議的重點還是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請張老師講課也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我才認為外界對本次政治局會議的解讀是有偏差的。」
但《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表示,習近平提出要改善中國外宣的要求反映出他本人或者是中共高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
他說:「我認為習近平5月31號的講話明顯帶有糾偏的意思在裡面。但是話說回來,中共的戰狼外交本來就是習近平自己一手造成的。前些年習近平就下達指示,要求外交官對中美關係、對國際挑戰要立場強硬,要展現鬥爭精神。『戰狼外交』這種說法來源於去年3月,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推特上說,病毒是美軍帶到武漢軍運會的。自那以後,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戰狼外交,接二連三、盛氣淩人。這就導致了外界對中國外交極度的反感和厭惡,使中國形象受到損害。想來這種結果在中國的體制內、黨內也會招致些批評。我估計習近平還是在這種內部壓力之下才會提出改變點口氣,才會提出要對中國的對外宣傳進行某種調整。」
宋魯鄭則認為,中國的「戰狼外交」是由於中國的媒體和學術界在某種程度上「失聲」,這才導致了中國的外交官扮演了「戰狼」的角色,為中國政府進行辯護。
他說:「外交系統是來解決問題、化解問題,而不是激化問題的,這是從正常的職能來說。但是在中國有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媒體和學者沒有辦法扮演,在話語權上來說,在捍衛國家利益、在辯論環節上來說,它沒有扮演這個作用。所以說在中國出現一個很特殊的現象,就是外交的一線人員站在了媒體或話語權博弈的一線。所以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趙立堅先生的表現。」
但《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表示,無論是中國的外宣還是「戰狼外交」風格,問題的本質其實在於中國外交的內容和中國國內的政策。如果這些本質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的大外宣就很難塑造出習近平所要求的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他說:「中國的戰狼外交是起源于習近平的大國自信、中國模式、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信念。習近平只想改變戰狼外交,並不想改變他提出的中國自信、中國方案。他只想改變中國外交的某些形式、某些風格,他不想改變中國外交的內容,並不想改變中國外交的實質。意思就是說,中共對外宣傳的內容是對的、是沒問題的;但是宣傳的形式有不足、有問題,需要改進。包括他的語調、風格、姿態,這些是有問題的,是需要改進的。這麼說來,戰狼外交會不會放棄,這不太好說。但至少一段時間之內我們可以看到,中共前階段所謂的戰狼外交至少會大幅度地降低調門。只不過這麼做我覺得也不能達到目的。因為你已經顯示出你戰狼的面目了,再回過頭去裝熊貓沒什麼意思了。再說中共外交在國際上碰壁不是形式的問題、不是風格的問題,是內容的問題、是實質的問題。只要中共不改變你的內容,不改變你的實質,你怎麼改變形式、改變風格,也不可能讓人家感到可信、可愛、可敬。」
新晉國師張維為
文/多維新聞穆堯
數日前,著有「思考中國三部曲」(《中國觸動》《中國震撼》《中國超越》)的「理論左派」張維為成為中南海的「座上賓」,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高層習近平等人授課,一時風頭無兩,也一時引起不少爭議。
這些爭議不僅來自於與其對陣多年的、卻已然沉寂的中國自由派「政敵」,甚至也包括同一陣營的質疑,當然,西方政府背景的聲音更是試圖揭開他的「面紗」,以便判斷中國政治風向是否在「左」轉以及外交姿態是否更咄咄逼人。
近年在公共輿論場上頻繁鼓吹中國崛起、西方衰落的張維為究竟是什麼背景?又「何德何能」助其登堂入室,躋身「國師」行列的呢?他的出現對於中國政治風向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先來看張維為的背景,這似乎「暗藏」了公眾將其拉下「神壇」的密碼。據其目前任職的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官網介紹,「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海內外影響力最大的中國政治學者之一」張維為現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而在此之前,遊歷歐洲多年,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義大利博科尼大學訪問教授、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階研究員。
在這其中,最受爭議的是張維為在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Geneva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GSD)任職的經歷。有不少攻擊者指責該校不過是日內瓦郊外名不見經傳的私立「野雞大學」,且有「蹭」名校日內瓦高階國際關係及發展學院(Institut de hautes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et du développement,IHEID)的嫌疑。
近年攻擊者一直堅持對這所院校的認知,即「既無資質認證,又無政府教育部門資助,2003年才建,只有幾個正規教師,且學費高得驚人」,並據此懷疑張維為的「自我包裝」。不過,經檢索,日內瓦高階國際關係及發展學院似乎並非那麼不堪。根據公開報導,它由在聯合國工作多年的職業外交官柯拉姆•墨菲(Colum Murphy)創立,蘇聯原總統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中共政治局委員兼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原中國駐聯合國常駐代表李保東皆曾接受其名譽博士頭銜。
另外,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8月12日,時任中國外長楊潔篪還曾造訪該校,並發表題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演講,並與墨菲等人會面。
除「出身」之謎外,外界對張維為的爭議焦點還在於他是究竟如何進入「中南海」的。這一問題包括兩個層面:其一,被北京注意的時間線;其二,啟迪北京高層的「遠見卓識」。
公開資料顯示,張維為與北京高層的接觸並不是從這次中央政治局授課開始的,早在2016年5月即在習近平主持的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作為政治學領域的代表就理論創新、中國話語建構和新型智庫建設等議題作了發言」,「還作為思想理論界的代表登上國慶70週年盛典的遊行彩車」。
不過,這恐怕只能作為北京注意到張維為的結果而已,而真正舉薦張維為的「伯樂」是誰呢?張維為早年在遊歷歐洲前曾在1981年就讀北京外國語學院,後進入外交部為鄧小平、李鵬、萬裡等人擔任翻譯,這自不待言,而其從歐洲遊學回來重返復旦並迅速爆紅的經歷卻鮮為人知,也最具爭議。
這段重要「歷史」雖暗惑不明,不過我們注意到,張維為在「文革」結束後於1977年考上覆旦大學外文系,但隨後說服系主任旁聽了國際政治系的課程;而巧合的是,年長張維為3歲的王滬寧則是參加了1978年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研究生考試並順利被錄取,在張維為1981年就讀北外研究生當年,王滬寧則取得碩士學位並留在復旦大學任教。也即是說,當時晚一年入校的王滬寧未必不認識當時旁聽國際政治系課程的張維為,或者說,此後張維為未必沒有受到王滬寧「學長」的任何影響。
事實似乎恰恰相反,這就涉及到第二層,即張維為的思想。
以「思考中國三部曲」(均出版於2008年後,其中《中國震撼》2011年得到習近平推薦)為代表,張維為的確被認為是當代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最有力的鼓吹者——至少在中國國內是如此。
張維為以日漸崛起的中國(尤其是經濟實力)為邏輯起點,認為中國正在取得空前的成就,和挑戰美國等西方世界的資格。他在公開場合為中國模式的成功吶喊助威,並藉助媒體平臺觀察者網等積極參與到這種中國模式話語權塑造中,尤其是他與「歷史終結論」的發明人、美國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公開辯論「阿拉伯之春」被其引以為傲。
就在張維為此次中南海授課之前,《人民日報》發表其文章《我們有無比的自信與自豪》集中體現了其思想。在該文中,張維為稱,「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具有歷史必然性,中國的成功彰顯了社會主義的科學真理性。中國選擇社會主義,不僅讓自身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展奇蹟,而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人民有利,對世界人民有利。對此,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也沒有理由不自豪。」
同時,張維為還接受人民網專訪,稱遏制中國這樣一個國家是根本行不通的,在中美關係問題上,最好的辦法是進行雙贏合作,用「相互保證繁榮(Mutually Assured Prosperity or M.A.P.)」來取代所謂的「相互保證毀滅(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or M.A.D.)」。
事實上,這一邏輯與外界挖掘的王滬寧早期思想如出一轍,甚至連宏大的表達方式都如此相似乃爾。比如,在其1991年的著作《美國反對美國》中,王滬寧認為美國過分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民主主義」最終會引起裂痕並削弱其競爭力。
對於張維為的具體思想,人們評價各異,但無論怎樣判斷,張維為授課中南海本身意味著,在當下劇變的世界格局中,張維為的確在以一個「設計師」或者理論家的身份影響著中南海的判斷甚至應對方式。
除此之外,那些擔心張維為將中國帶偏航向的聲音還揭露了他曾經在2011年參與重慶模式的談判,暗示他的投機本質。不過,不管怎樣,2011年6月份人民日報下屬人民論壇組織的《中國「蛋糕」論》專刊討論絕非只有張維為一個人在為薄熙來的重慶模式唱讚歌。事實上,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趙啟正、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李希光這些重量級人物均有露面。歷史雖有記憶,但具體的語境又恐怕很難為圈外之人所瞭解。那場10年前的重慶模式大討論的政治敏感性未必在當時即被眾人意識到。